|
|
【疾病分型】 慢性胃炎一般分為兩個類型:炎癥病變比較表淺,局限在胃粘膜表面一層(不超過三分之一)者,稱作慢性淺表性胃炎;而炎癥病變波及胃粘膜的全層,并伴有胃腺體萎縮者,則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胃炎是常見病和多發病。胃鏡普查證實,我國人群中慢性胃炎的發病率高達60%以上,萎縮性胃炎約占其中的20%。 【發病誘因】 慢性胃炎的發病誘因有許多,常見的有長期、大量地飲酒和吸煙,飲食無規律、飲食物過冷或過熱、過粗糙堅硬,濃茶、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都易誘發或加重病情。飲食不衛生所導致的胃粘膜受到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所致的慢性胃炎不易痊愈。急性胃炎治療不徹底,會轉成慢性胃炎,某些藥物,如阿斯匹林、保泰松、糖皮質激素等可破壞胃粘膜屏障,誘發或加重胃炎。 【臨床表現】 慢性胃炎無典型及特異的臨床癥狀,大多數病人表現為消化不良的癥狀,如胃部疼痛和飽脹感,尤其在飯后癥狀加重,而空腹時比較舒適,尤其是萎縮性胃炎患者,主要表現為胃部似有物堵塞感,但按之虛軟。每次進食量雖不多,卻覺得過飽而不適,常伴有噯氣、反酸、燒心、惡心嘔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現象。由于進食少、消化不良,可產生營養不良、消瘦,貧血和虛弱。一些病人還伴有神經系統癥狀如精神緊張、心情煩躁、情緒低落、眩暈、失眠、心悸、健忘等,這些現象反過來又可加重慢性胃炎的胃部癥狀,形成惡性循環,使病情復雜,不易治愈。 【臨床檢查】 做胃液分析檢查,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的胃酸往往正;蚵缘,而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酸明顯降低,并可伴有貧血(血色素低于正常)。胃鏡檢查加胃活組織病理檢查可確診是淺表(看圖)還是萎縮性胃炎(看圖);胃鏡檢查時還可取胃活組織做一種檢測,看是否存在著幽門螺桿菌的感染。 【預后】 一般來說,慢性淺表性胃炎和單純輕度慢性萎縮性胃炎預后是良好的。慢性萎縮性胃炎以往曾被認為是胃癌前奏(癌前病變),現在看來,這種認識有失偏頗。但萎縮性胃炎與胃癌確有一定關系,其根據是: 1.研究證明,對萎縮性胃炎胃鏡取材活檢,伴有“結腸型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這兩種胃粘膜病變者,有可能發展成胃癌,這已是公認的事實。 2.流行病學調查,在胃癌高發地的人群中,萎縮性胃炎的發病率高。 3.病理檢查發現,胃癌周圍的粘膜中,萎縮性病變多見。 中、重度萎縮性胃炎,特別是萎縮性胃炎伴有病理檢查上的結腸型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屬于癌前病變,如不積極治療、合理調養,比較容易誘變為胃癌。 因此,慢性萎縮性胃炎需要定期做胃鏡復查:一般的慢性萎縮性胃炎3年復查1次,伴有不完全性結腸型腸上皮化生伴輕度不典型增生者1年1次,伴中度不典型增生者3個月1次,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癌變率10%以上)應視為癌變,可予手術切除治療。 【專家提示】 慢性胃炎患者要在飲食方面十分注意: 1.飲食規律、少食多餐、軟食為主; 2.應細嚼慢咽,忌暴飲暴食; 3.避免刺激性食物,忌煙戒酒、少飲濃茶咖啡及進食辛辣、過熱和粗糙食物; 4.胃酸過低和有膽汁反流者,宜多吃瘦肉、禽肉、魚、奶類等高蛋白低脂肪飲食; 5.避免服用對胃有刺激性的藥物; 6.緩解精神緊張,保持情緒樂觀,從而提高免疫功能和增強抗病能力; 7.注意勞逸結合,適當鍛煉身體。 |
|